德育教育论文(一)
知就是认识,行就是实践。
德育的知行统一,指教育者通过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达到在内心世界对德育有一定程度的自觉认知和接受,并在实践中能达到不断身体力行之目的。实现知行统一是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努力使学生做到道德知行统一,是德育的根本目标。在德育实践活动中,作为德育工作者经常遇到学生的德育实践与德育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不能为却偏偏为之,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学生的“知行不一”
一、学生“知行不一”的原因
1.愚陋无知。学生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是一个自我发展不完善的人,知识、经验、能力都还在逐渐形成过程和完善中,哪些行为能做,哪些行为不能做他们并不是都清楚,还有许多与自己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德育规范、社会规范他们并不知道,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客观、公正的是非判断,往往是以自己的纯主观愿望来决定行为的取舍,容易出现一念之差失之千里的悲剧。
2.知之不真。在德育实践中,经常出现学生明明知道不该做的事情却做了,该做的事却没有做好,当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知行不一的原因时,才发现他们只是简单地知道该不该做,却不清楚为什么要做或为什么不做,不理解这样做或不做的深刻内涵,知的是皮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知是伪知,不是真知。
3.行为无范。学生行为失范,不外乎两种情形:一是学生不清楚社会规范,不知道什么该不该做,这容易出现行为失范;二是清楚社会规范却没有能按社会的要求做好。学生了解并深刻理解了德育内容、存在的必要性及意义后,对于不该做的事能够约束自己不做,但对自己该做的事却不一定能够做得好,因为知道了该做,并不等于知道了该怎么做,并不等于知道该怎么做好。
4.缺少督导。学生知行不一,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学生的知与行缺乏有效的督导。常言道,“缺乏监督的权力必将导致腐败”,其实也可以说“缺少监督的行为必将导致放纵”。学生的德育实践需要自身的知情意行的统一,需要自身付出极大的主观努力;对人来说,总有惰性,总想趋利避害,长时间按德育要求和社会规范进行德育实践是艰苦的事情,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一旦失去有效的督导,学生很容易在周边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逐渐偏离内心中确立的行为规范,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会慢慢减少,对自己的行为渐渐放松,直至完全放纵自己。
二、如何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1.求真求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认识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的德育的实践,需要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德育认知。学生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德育认知呢?学生需要的是在求真求实的德育实践中追求“真、善、美”的至高道德境界。“真、善、美”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工作者想让学生达到的理想境界之一。教师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求真求实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对自己的要求。
让学生明确做一个知行统一的人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正在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让公民做到言行一致,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我国每年因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上千亿。
2.明确规范。“知行统一”对学生层面来讲,可以从做人、做学问两个内容来规范的。体现在做人上,学生就是依据思想品德结构,知情信意行等基本要素,首先从认知开始,将接受的外在教育内化为主体的认知体系,再经由情、信、意等中间环节,最终外化为主体的行动。“知行统一”表现在学生做学问上,就是做到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质量水平的试金石,也是当代学校“人才观”的主要内涵和标准。
从学生德育教育角度来说,对社会规范不了解、不清楚、不理解的现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知道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规范。让学生清楚社会规范的内容有哪些,具体要求是什么,更需要理解社会规范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牢固地树立起维护社会规范的观念。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怎么做,该做的怎么才能做好,要避免一知半解,半知半解。通过学习,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能够正确评判什么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3.树立榜样。榜样示范可以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和高深的思想原理具体化、人格化,以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影响学生心理,使教育有很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榜样是无声的语言,无声的语言同样能够让人振聋发聩,无声的语言往往比有声的语言更有力量,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便容易具体地领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感染,容易随着学、跟着走,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在选择榜样的时候榜样要真实可信,榜样的示范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榜样最好与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距离不要太远,最好是身边的看得见,感受得到的,这样能增强学生学习榜样的自觉性;要促使榜样成为学生自律的力量,榜样不能只是作为一种凌驾于常人之上的、外在的力量来规范人、约束人,榜样也是生活在现实生活条件下的活生生的人,是学生努力后能够学的人,不能是学生无法学的“神”。不能把榜样与学生人为地隔离开来,因此,在学习榜样时,应着眼于把榜样从一种他律的力量转化为学生自律的力量,从外在的约束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增强榜样的作用。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榜样的效果和对待榜样的态度,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好预案,对不合适的榜样要及时重新树立。
4.加强督导。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是纯粹的思想教育,还有其丰富的实践内容。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导之以行,重要的是在学生明白
道理、分辨是非的基础上引导实践。对于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一定要从青少年实际出发,针对其身心特点,以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及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形式要生动活泼,内容要丰富多彩,符合学生需要,力求效果最佳。
学生在知行德育实践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行为可能与学生内心掌握的规范标准有一定差距,这需要教师加强监督、指导。对学生在德育实践过程出现的迷茫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清楚规范、明确标准,廓清认识上的误区,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正确意识指导下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对学生在德育实践过程中的失范行为及时予以指出,进行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在什么地方,错在什么地方。
加强督导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一步,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手段f如短信、互联网、QQ、监控设备等)了解学生的知行现状,多关注学生,多关心学生,多关爱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教师的视角需要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不但要监督学生的知行实践情况,更要指导学生的知行实践。
德育教育论文(二)
一、教师的宽容给学生以鞭策的力量
我们班一名叫小伟的学生,在班中是出了名的调皮大王。他的特点是好动,对什么都好奇。在班级中,你越说什么不能动,他总是想方设法的去动、去摸。他也常常因为这些,受到老师同学的批评。可是事过以后,他还是我行我素,“不思悔改”。今年刚开学,为了遮挡阳光的强烈光线,学校为各班级配备了洁白的窗帘。为了不让窗帘弄脏,我特意在窗帘的一边拴了根细绳,并要求学生拽绳开闭,不要直接用手抓窗帘。就这窗帘又引起了小伟的好奇心。他有事无事地就去拉窗帘,弄得靠近窗的同学相当的反感。三番五次地说他,就是不听。这天,我刚进教室,同学们都纷纷地站起来,向我诉说小伟的“罪状”。当时我很生气,但我还是忍住了。我看到小伟的脸上显出不服气的样子。心想:对这位屡教不改的学生,不妨也来一次宽容吧!我平静下来,用缓和的口吻问:“小伟是这样的吗?”小伟低头站着,好像做好挨批评的准备。“你是不是觉得,老师拴的那绳不合理,去拉拉看,好从中找到更好的方法?”他默默地低着头,没有回答。我把脸转向同学们,说:“小伟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动脑子,他一定看这绳拴得不太合理,他一定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同学们信不信啊?”同学们一致赞同。这时,我发现小伟脸上显出难为情的样子。我接着说:“小伟,老师相信你,请你试试看。”奇迹出现了。下课后,小伟又来到窗前,但没有用手动,只是注视。到了第三天下午,他带着线球、钉子和锤子来到学校,利用课余时间,请同学们帮忙,把窗帘拉线全换了。经过改装的窗帘使用起来比原来更方便省事了。同学们高兴地向我报喜,我及时在班上表扬了他,说他是个聪明能干的孩子,很有创造力。从此,小伟变了,变得比以前更加努力学习了,他无论做什么事情更有信心了。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鞭鞑学生,是教育上最不适应的一种方法。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学生推向教育的另一端。”是的,学生在犯错的时候,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与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
二、教师要以身作则,春风化雨般润泽学生心灵
我曾经接过一个班级。第一天走进教室,就让人目不忍睹:桌椅朝天,纸片乱飞。看到这种情况,我一声不吭地拿起笤帚,把教室打扫的干干净净,然后让同学们进教室上课。坐在老师亲手打扫好的教室里上课,同学们起初是面面相觑,接下来是出奇的安静。第二天,我依旧如此。有的同学耐不住了,就说:“老师,让我们扫吧!”我说:“不,这周让老师做值日,从下周开始,安排好值日表,同学们轮流值日”,下周开始,我安排了值日表,同学们轮流打扫教室,并且打扫得很好。很少见过老师替学生做值日,我不仅做了,而且还做得一丝不苟。同学们从最初的费解,到后来的于心不忍。这就使师生之间产生了一种理解。其实,在现实的德育教育中,很多时候,老师无需多费口舌,教育的力量就在你的所作所为中。“身正为范”,走在美丽的校园,站在神圣的讲台,教师应该以此来审视自己。
三、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
在学校举行的小型运动会上,我班的一名学生在冲刺的时候,丢了鞋子,快到终点了,同学们都为他捏着一把汗。在同学们的期待与加油声中,他似乎有使不完的力量,赤脚跑完了最后的赛程,争得了冠军。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你为班级争得了荣誉!”这个同学在学习上是老师们公认的“老大难”。可是经过这场比赛后,他变了,变得认真学习了,真是意想不到的奇迹。老师们对他啧啧称奇,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为什么一次赛跑的成功,会对他有如此大的鼓舞力量呢?他在自己的作文《难忘的一件事》中写道:“在赛跑那天,那么多的眼神看着我,同学老师为我加油。我浑身有使不完的力量。我想,我跑步能够获得成功,在学习上也不应该甘于落后。”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次成功的机会给他带来了强大的力量。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的最深层的需求就是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赏识。”偶然的一次成功,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激发起他的信心和勇气,这种信心和勇气,又在迁移为一种对于成功的渴望。从而以巨大的力量来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为人师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帮他们树立自信,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四、走进学生心灵,学校教育无断层
每当寒暑假来临,学生离校之后,作为教师,我们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否就进入了真空状态?不是的,在寒暑假里,教师除了必要的家访,我还用写信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这样做,效果很好。学生在校时,面对面与学生交流,学生未免有些紧张。受当时的环境、心态等影响,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假期里给学生写封信,针对学生一学期的表现,在信中对学生或鼓励或提出建议。特别是对于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收到老师的来信,他们会觉得老师并没有抛弃他们,收到信后,他们更有时间来咀嚼信的内容,更容易接受老师的循循善诱,这比平时谈话的效果要好十几倍。这种交流,使学生消除了面对老师的紧张感,更容易向老师倾诉自己的心声。
五、注重德育实践,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责任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的中心,是父母的宠爱。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和责任意识。针对这种状况,我们作为教育者,就要给学生创造机会,唤醒学生关爱他人和集体的意识。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我带领学生到敬老院打扫卫生,给老人梳头,收拾被褥。每逢春节,学生给老人们表演自编自演的节目,老人们乐得合不拢嘴。他们由衷感谢孩子们对他们的关心,感谢孩子给他们带来了快乐。当有人问学生节假日为老人们表演节目觉不觉得累时,孩子们说:“能给老人带来快乐,我们也是快乐的!”总之,德育工作是长期的系统工程,作为教师,就要从点滴事情做起,用对学生、对教育的一片爱心,潜心研究德育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