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网

教育“屡犯错误”学生的三个策略

教育“屡犯错误”学生的三个策略

  
  第一,要允许学生多次犯错误——调整心态。


  
  通常我们对学生犯一两次错误能够原谅,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就会发急,而一发急除了发火、训斥外,什么好办法都没有了。这时其实最需要调整好心态。我相信“定能生慧”。我在研究“教育在线”的一位优秀班主任时发现,她在神定气闲时,处理事情常常是充满教育智慧的,一发急,说话处事有时真的好糊涂。其实其他老师也有类似情形。
  
  我曾邀请过一位已经退休的班主任为市班主任骨干培训班讲课。听说在她的班里从来没有问题学生,后来学校把全年级的问题学生集中编成一个班让她带,结果别的班里又生成了新的问题学生,她的班却相对风平浪静。她有一个切身的体会:“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他们多次犯错误,允许他们用较长的时间来改正错误,甚至用一生的时间来改正错误。”
  
  第二,要研究学生过错行为的类型——讲究策略。
  
  学生的问题行为可以分为四类:有的问题行为是错误的价值认识所致;有的问题行为与人格特点、行为习惯有关;有的问题行为背后有着潜在的心理原因有的问题行为,其改变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对上述四种不同类型的问题行为,要用不同的策略来应对。如果教育策略失当就可能会导致“屡教屡犯”。(班主任  )比如不少老师把“说理教育”当成万能钥匙,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行为,都找学生谈话,给他们上“道理课”,结果道理讲了一箩筐,仍然无济于事。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调整教育策略,如果问题行为背后有着潜在的心理原因,就需要心理辅导;如果问题行为与行为习惯有关,就需要运用一定的行为矫正技术加以纠正。
  
  第三,要注重“导之以行”——改变方法。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要素,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因而教育学中有一个德育原理:“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持之以恒”。那么培养某一个道德品质,从哪一端入手?可从知入手,也可从情或行入手,总之可以是多种开端。但到底从何处切入要因人因时而异,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然,除了考虑特殊性,还要注意一般性,小学生知识经验有限,认知能力不足,认识支配行为能力差,所以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往往需要把重点或开端放在“行”上,要注重行为训练或行为方式的指导。这既是由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也是通过教育实践证明的。
  
  从品德形成规律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看,有时“导之以行”比“晓之以理”更重要,为此,对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要少讲道理,多作行为方式指导或行为训练。

分页:123
热门查询